教综必考的感知觉规律,你记住了吗?

///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⑴感觉适应内涵: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典例:①暗适应(明→暗)从外面进入电影院,需要适应一会儿才能看清里面的东西。②明适应(暗→明)刚从电影院里出来,觉得外面的阳光很刺眼。③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⑵感觉对比内涵: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典例:①月明星稀(同时对比)②吃过糖之后吃橘子觉得很酸(继时对比)⑶感觉后效(感觉后像)

内涵: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典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⑴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内涵:

一种感受器的感受性因其他感受器的影响而有所变化

典例:

感冒鼻子不通气,吃不出食物的香味

⑵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内涵:某种感觉系统的不足由其他感觉系统弥补典例:盲人的听觉很灵敏

⑶联觉内涵: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典例:①红色给人以热烈的感觉②欢快的歌曲///知觉的规律

1.知觉的选择性内涵:

面对众多客体,自觉区分出对象和背景影响因素及典例:①强度律—安静时突然一声巨响②差异律—鹤立鸡群③活动律—老师上课时边走边动边做手势④新颖奇特性—儿童容易被新奇事物吸引⑤组合律—知觉对图形的组织原则2.知觉的理解性

内涵:

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用词语进行说明的加工过程。

影响因素:知觉者过去的知识经验

典例:①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3.知觉的整体性内涵:

以知识经验为基础,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影响因素:①知觉对象的特点②各部分的强度关系③各部分的结构关系④知觉者的主观意识与经验

典例:①一叶知秋②窥一斑而知全豹4.知觉的恒常性内涵:

客观事物本身不变,条件变化,知觉映像仍不变。

影响因素:视觉线索

典例:颜色、亮度、形状、大小、声音、方位恒常

///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1.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1)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

实物直观富于真实性,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实物直观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是它往往不易突出事物的本质因素。在实际事物中,本质因素与非本质因素往往结合在一起,而且非本质因素一般表现得比较强烈。

二是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无法提供某些重要的感性材料,如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化学反应的过程、原子的结构等都难于通过实物直接观察。

(2)模像直观模像直观指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如图片、图表、幻灯、电影、录像、电视等),形成感知表象。

(3)言语直观言语直观指在生动形象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言语直观不受时间、空间和设备的限制,感性材料来源更丰富,是教学中大量采用的直观方式。2.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言语与实物、模象直观结合有三种方式:

①言语在前,形象在后,主要起动员与提示的作用;

②言语与形象交叉或同时进行,言语主要起引导观察、补充说明重点与难点的作用;

③言语在形象的后面,主要起总结概括或强化的作用。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①强度律。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的感知,因此教师语言应尽量抑扬顿挫。②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影响人们的感知效果,对象和背景差异越大,将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越容易。比如:板书设计。③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比如:通过多媒体模拟植物的生长过程。④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的感知。比如:教材编排分段分节。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友情链接